找到相关内容357篇,用时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

    写下第一部不朽之作《唯识二十颂》,接着又写了《唯识三十颂》,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,《大乘五蕴论》,《佛性论》,《经论》,《辨中边论》,《摄大乘论释》等名著。于是唯识哲学,便宣告建立,成为一系统的独立...出家,修学小乘。后因偶读大乘经典,大有所悟,复得弥勒降临中印度阿逾陀国的佛学讲堂,为他演说《瑜伽师论》,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》,《辨中边论》,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《分别瑜伽》等五部大论,便以阿逾陀国做他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059543.html
  • 二十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

    之间的永恒争议?如何区分无著和世亲?他们与安惠和护法有何区别?安惠和护法又如何相互区别?真谛与玄奘的瑜伽行派类型有何歧义?他们与瑜伽行派的创立者有何区别?6世纪初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在翻译《经论》...每一方面都没有一致意见。很简单,我想讨论,什么是瑜伽行派的界限?这一概念包括什么、排除什么?哪些佛学家可以称其为唯识家?  瑜伽行派应当被限定于传统上经典的思想家,象无著和世亲,以及他们的著作吗?...

    [美]丹·鲁索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4359569.html
  • 大乘佛教本体论的演化轨迹

    论》, 以境、行、果说种殊胜, 定唯识论框架。世亲有“千部论主”之称, 著论极丰,代表作有《唯识三十颂》、《唯识二十论》、《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释》等。世亲之后, 弟子安慧、陈那分传形成两派。陈那..., 即物见理。《华严经》的《品》在龙树时代称为《经》, 龙树曾作《住毗婆沙论》, 阐述菩萨修行的十个次第, 都是遗有归空以显清净法身的过程, 这是由事物回归本体, 与上面的由净心示现万法正好...

    毛忠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5459637.html
  • 寻觅释尊的真意—吕澂先生关于佛学基本问题阐述试探

    得一来果。断九品,尽得不还果,断上二界,尽得阿罗汉果。二顿出离者,谓得初果已。即顿断三界,渐除九品,即得阿罗汉果,更无余果。”[9]值得一提的是,在经论中,“出离”一词还常与“出要”混用。如《经论...十七卷897页  [9]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》卷三,引之《大正藏》第四十五卷492页  [10]《经论·菩萨离垢》卷二,引之《大正藏》卷543页  [11]《长阿含经·三明经》卷十六,引之《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0259832.html
  • 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识成智”

    十一论是:《瑜伽师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集量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经论》、《分别瑜伽论》、《唯识二十论》、《观所缘缘论》、《辨中边论》、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。但是,实际上该宗学者所重视的主要是《解深密经》和《瑜伽师论》,他们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《成唯识论》中。 《成唯识论》把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精炼成新的系统。它集中阐述“外境非有”、“内识非无”的思想,成立“三界唯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059875.html
  • 《新唯识论》研究·导言

    》亦名此为意识。第六识缘此而生。此识虽未思善思恶,而执第八识一段灵光之体相为自内我,全遮圆成无垢之全体。”见《船山遗书》第66册。   从 北 魏至唐初,北中国流行着一个以弘扬《经论》为宗旨的佛学...立论依据,主张三世实有、法体恒住。其法相观待学说由“五位七十五法”可以概见。   为通教之第九,修行至此已臻觉悟,只余少许烦恼习气尚未断除。   《瑜伽师论·本地分》将瑜伽师所依所行的境界分为十七...

    陈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1660002.html
  • 华严宗形上学命题的知识意义

    本。这和《华严》原意是不尽相符的。《华严品》的第六说到观察缘起有“三界唯心”一句话,后世瑜伽一系的论著也时常用它作论据,好像唯心思想本来就发生于华严似的,不过依照世亲《经论》的解释,经文用意...  天台宗面对的教义哲学问题,主要是佛陀本怀及佛教经论的知识性格定位的问题,前者以《法华经》精神为天台宗立论的宗旨,后者以五时八教说全面定位一切经论的知识性格及理论交涉关系。  至此,中国佛教哲学在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3260021.html
  • 宗喀巴菩萨戒思想之研究(1)

    大藏经的经典,包括《华严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大宝积经》、《大集经》等著名的大乘经典,及相关的大乘论典,如《经论》等。二为汉传菩萨戒本所依据的大乘经典,以及菩萨戒本等,包括《梵网经》、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...此一两难的局面,或许即源于各自对菩萨戒理解与诠释的不同所致。因为从大乘经论汉译原典中,并未处处明显见及支持上述两类观点的证据。相反,则出现许多“大中含小”及“大不应舍小”的主张。[9]由于经论典籍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0760060.html
  • 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论

    梵网》、《璎珞》、《瑜伽》、《持》等经论,未能广涉大小乘诸经论,也未将藏传及南传的诸圣典中对于菩萨戒的根源及其开展,作广泛的探讨。本文则从对于善法的研究,发现了汉、藏、巴利三种语系的圣典中,均有脉络...《成实论》卷8、《发菩提心经论》卷上、《摄大乘论》卷下依戒学胜相第六及《摄大乘论本》增上戒学分第七、《摄大乘论》世亲释卷8、《摄大乘论》无性释卷7、《瑜伽师论》卷40〈菩萨品〉第十之一、《经论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460068.html
  • 禅宗心识思想研究——以唐代为中心

    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 般刺密帝译 《大正》卷19?唐   鸠摩罗什译 《大正》卷25?大智度论 东晋   菩提留支等译 《大正》卷26?经论 后魏   玄奘译 《大正》卷27?阿毗达磨大...心意识思想初探-以法上《论义疏》为中心》,圆光   佛学研究所论文,1999年   ———《摄论宗思想之研究——以心识说为中心》,文化大学哲研所硕士论文,2002   年   六、网页论文   杨...

    高毓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2760181.html